Feedback
返回顶部

扫码关注
获取油气资讯

基于井震电融合的流体识别技术
概述

地震勘探对弹性参数敏感,已经基本解决了油气藏储层问题,但对油气水识别精度较低.测井证实不同流体电性特征差异明显,但是只是“一孔之见”.油气藏成藏条件复杂,油气水关系极为复杂,预测难度大,严重制约着油气高效率勘探开发。

对话安东专家
采用井震电联合方法,以地震空间构造为框架,以电磁成果做为属性填充,测井进行标定。沿储层分布范围布设测点,通过发射与接收不同的高阶复杂伪随机信号,进行已知空间展布的储层电性参数反演,结合识别模板,精准预测储层油气水。
勘探有利区筛选:评价储层的含油气性,确定含油气性更好的区域,指导井位部署。

剩余油动态监测:评价剩余油分布情况,指导开发技术政策及挖潜方向,提高油田开发效果。

水驱前缘监测:分析平面注入水波及范围、优势注水方向,评价水驱效果,指导注水、采油技术政策调整,评价储层纵向水驱动用程度,指导注水井剖面治理工作。

油气藏水侵前缘探测:进行储层气水分布及水侵前缘预测,指导气井排水措施及生产制度优化,提高气藏采收率。

堵水调剖效果监测:评价调剖调驱技术效果,水窜通道封堵有效性评价。
广域电磁法的原理是根据探测出来不同地层、不同区域的电阻率差异来判断相应位置的储层性质。

案例一:四川省致密砂岩气藏气水识别项目(埋深2700M).

该项目位于四川省中江区块,是一处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关系复杂,高部位产水,低部位产气,预测含气性难度大。通过使用对流体更加敏感的高精度广域电磁法,融合地震对空间展布刻画的优势和电磁方法流体检测的优势,进行气水识别。项目沿河道分布范围布设14条测线,685个测点,测线总长度101.8km。

气是高阻,根据探测结果显示的相对高阻区域与实际生产效果对比,产气量确实要明显好于低阻区域。根据甲方单位反馈,探测的准确率91.7%。之后新钻的一口井的测井电阻率与广域电磁法测出的电阻率变化趋势也基本一致。项目实施效果获得甲方单位的高度认可。

案例二:四川省碳酸盐岩油气藏气水识别项目(埋深5000M).

随着开发的持续,碳酸盐岩气藏地层水整体上向气藏内部逐渐侵入,102井于2022年见地层水,纯气区面积向气藏内部缩减,气水过渡带范围不断增大,严重威胁区内009-4井组、009-X5等高产井的无水采气期。

为进一步落实磨溪区块外围48井区预测资源量,已部署048-H1井,通过项目实施,为井区刻画出了水气的分布界面以及水浸的方向,对指导靶体优化、后续开发部署和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三:黑龙江省古龙页岩油剩余油动态监测项目.

采用井电震联合方法,刻画不同时间阶段的储层三维空间电性变化情况,评价不同时间阶段的储层特征及动态变化,指导开发技术政策,提高油气田开发效果。

项目总共预计实施五次监测,目前已实施第二次监测,相关成果暂未形成。
需求反馈
提交